位于大浪村村口的“梦”字石刻,村民正在除草维护。
贫困户发展林下养鸡,效益良好。
7月4日,在横县六景镇大浪村看到,村前村后的风力发电机(大风车)成为最显眼的风景。5年前,大浪村村民自发把脱贫致富的“梦”字刻在村口的大石头上,让这个“梦”字时时刻刻激励村民奋发图强,早日脱贫致富。去年,大浪村,这个曾经的自治区级贫困村脱贫摘帽,刻在村口大石头上的“梦”已成真。
走进大浪村,新建成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办事的村民提供服务。村中的卫生室宽敞明亮,曾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扁担”医生李前峰正在卫生室里编发微信,通知村民前来参加卫生体检。曾经困扰大浪村发展的道路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全村8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道路畅通后,全村的孩子都到六景镇上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大浪村的“梦”不仅停留在石头上,全村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在一个个成为现实。
基础改善 圆了通路“梦”
说到大浪村基础设施大变样,村支书李和最有发言权。大浪村的道路改善曾是村民最大的梦想。“以前村民去一趟镇里要步行7公里的泥泞山路,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李和说,大浪村山高路险,在六景镇可谓人人皆知。有的路段盘山而行,沿途凹凸不平乱石遍布,咫尺之外就是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
如今大浪村的道路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去年全村8个村屯都修建了水泥硬化路。道路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进村的路上,不时看到装满木头的卡车正开出大山。
“大浪村山多,林业资源丰富,是全村重要的经济来源。”李和说,光靠林业资源还不足以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他和村“两委”班子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在谋划更多的经济发展路子。去年起村里引进了红心蜜柚种植产业,目前20多亩红心蜜柚长势良好。在示范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红心蜜柚。
道路的改善还改变了大浪村孩子上学的方式,现在全村的孩子都到六景镇上学了。“路不通真是苦了村民、苦了孩子。”李和说,现在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很方便,来回半个小时的路程。路没修好之前,村民光接送小孩上学就要花费半天时间。
医疗改善 圆了健康“梦”
正在卫生室里为群众看病的医生李前峰说,如今的就医环境是他以前不敢想的。“我以前用扁担挑着医疗器材为村民看病,路不好走,非常辛苦。”李前峰说,现在村里道路改善了,卫生室也建好了,不仅方便了群众前来就医问诊,也大大方便了他为群众提供上门治病服务。
村民治病就医的条件得到改善,不仅得益于医疗设施设备、道路的改善,通讯的改善也是村民享受优质医疗的重要条件。“我以前给村民打预防针要靠运气,有时候去村民家3趟才能完成。”李前峰说,现在他可以通过电话、微信与村民联系,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全村还建立了完整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有了这套档案,他就掌握了村民健康的第一手资料,诊疗更科学有效。
李前峰专门建了一个微信健康群。“我通过微信群编发就医通知,让村民知道什么时候来卫生室体检。”李前峰说,通过微信群还可以普及健康知识,告诉村民在不同的季节如何做好相关流行病的预防工作等。李前峰忙完手头的事,马上在微信群编发夏天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信息发出后,他还与村民在微信群里互动,为村民答疑解惑。
李和说,目前全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55人,参加商业保险且购买金额和报销比例等于或高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人,两项合计共2176人,参保率达到98%。
“造血”扶贫 圆了致富“梦”
从村委驱车出发,沿着水泥硬化道路行驶,15分钟便来到大浪村白鸠屯。“这是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屯,以前进来一趟要花一个小时。”驻大浪村第一书记周江龙说,现在路修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更方便了。
在白鸠屯一个小山包上的养鸡棚里,贫困户李法亮正在给鸡喂食。“我养的这批鸡下个月就可以出栏了。这个鸡棚有近300只,另外一个还有100多只。”李法亮笑呵呵地说,他养鸡两年多了,基本掌握了技术,养的鸡一批比一批多。
养鸡让李法亮家里的收入不断增加,养鸡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刚开始,李法亮只养帮扶单位捐赠的鸡,随着养鸡技术的成熟,加上有了更多的养鸡资金,他不断增加养鸡的数量。除了相关帮扶单位捐赠的鸡,他还自己购买鸡苗,扩大养殖规模。”周江龙说,李法亮在自己家的山林搭建了两个小型鸡棚,通过养鸡实现致富的信心满满。
在白鸠屯,像李法亮家一样的小型鸡棚还有好几个,养在山林的鸡长势良好,争相抢食。李法亮说,山林中养出的鸡味道好,所以他养的鸡也叫生态鸡。
今年大浪村计划继续扩大种养规模,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的综合产业开发模式:即山顶养鸡,山坡种植经济作物(三红蜜柚),山下加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浪村实施综合产业开发,通过产业发展,以劳动力就业、贫困户入股等形式,鼓励和激发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周江龙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大浪村村民奋发图强,他们致富的梦不仅刻在石头上,还刻在每一位大浪村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