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催人进,攻坚鼓声急。7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贫困村特色产业如何扩大覆盖面?”“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哪些具体措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怎样稳得住、能致富?”10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以及扶贫工作涉及的人才就业、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向职能部门进行询问;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回答扎实,并列出了一份脱贫攻坚“计划表”。
拓宽产业扶贫帮扶渠道
建设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顾安家一直关注我市农村产业的发展,他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产业扶贫存在整体谋划不够,对市场需求、产业风险把握不够,产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够稳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顾安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疑问。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拿出了翔实的数据信息和措施办法。“我们编制出台了《南宁市“十三五”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同时强化农企对接,拓宽产业扶贫的帮扶渠道,2017年以来,共举办了4场产业龙头企业和421个贫困村的对接会,引导149个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培育了农民合作社1239个,探索出了以马山农旅融合发展为代表的系列示范性产业扶贫模式。”该负责人说。
为解决贫困村特色产业覆盖面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我市12个县区和421个贫困村围绕“5+2”“3+1”特色产业谋求规模化发展,今年重点在2018年预脱贫村和56个深度贫困村至少建设1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通过发展产业、示范带动,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实现特色产业覆盖面达标。
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加大资金、要素、人才投入
“我市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还存在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总体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请问今后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贫困村群众发展致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张彬抛出了问题。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发力,明确每个贫困村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20万元,到2017年这一要求提高到50万元。截至2018年5月底,全市421个贫困村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达407个,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贫困村297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0.5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发展壮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该负责人表示将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资金投入,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二是要素投入,引进龙头企业,将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注入村里;三是能人培育,通过“两培两带两促”的成功经验,从内部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100%签订后续产业发展协议
“搬迁群众就业压力大,后续扶贫措施不到位,我们如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蒋小旗心系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是62000多人,在全区13个地市中排第四。截至6月底,已完成近1.5万套安置住房建设,竣工率达98%,5万多人搬迁入住,入住率达92%。
“在后续扶持工作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的督促指导,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定期抽查各县区是否根据每户搬迁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量身定制帮扶计划;督促各县区与搬迁群众100%签订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培训协议;督促各县区做到跟踪帮扶全覆盖,对每户搬迁贫困户建立专门档案,记录搬迁贫困户的帮扶、收入、脱贫情况,做到规范管理、可查可看。
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三个“家门口”措施促进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贫困户不愿到外地务工,参加就业培训意愿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市相关部门有哪些实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谢显术对就业脱贫非常关心。
“贫困户不愿走出去,我们就把就业引进来。”市人社局负责人说。具体来说,就是通过3个“家门口”促进就业,即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家门口的创业帮扶、家门口的政策扶持。“我们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村(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指派创业指导员对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创业培训;对创业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助推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一带多’的就业创业局面。”
此外,我市还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和食宿补贴。“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每人每天给予30元,属深度贫困地区的,每人每天给予45元,从而提高他们的培训意愿。”该负责人说。